山城旌德,好事連連。
繼入選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摘得“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后,11月19日,又一張“國家級”綠色名片翩然而至——全國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近年來,旌德縣始終圍繞“生態立縣”戰略定位,充分將自身優勢轉化成生態文明建設新動能,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在青山綠水間書寫了一份清新的“綠色答卷”。
做好 “林文章”
這張“綠色答卷”上,一個個或精致或靈秀的村莊,是最生動的注解。
走進省級美麗鄉村重點示范村——旌德縣華川村,沿著村道緩緩前行,農家小院干凈整潔,柴草雜物堆放整齊,菜園子長滿綠油油的蔬菜,房前屋后搖曳著繽紛的花草。
新風新貌新氣象間,墻上的一段文字格外惹人注目?!皣澜麃y砍濫伐,嚴禁亂挖野生植物,嚴禁焚燒秸稈、雜物,嚴禁向河道內亂扔垃圾……”這些通俗易懂的文字,是華川村為環境保護所制定的村規民約,其中,環保條款幾乎占了一半。
華川村黨支部書記王宏明告訴記者,2016年,村“兩委”通過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制定了村規民約?!按逡幟窦s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村里每年都會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訂完善。2020年,我們的村規民約還被評為‘安徽省優秀村規民約’?!?/p>
自從環保條款寫入村規民約后,變化悄然發生:大溪河里的垃圾少了,魚蝦多了;田間地頭的農藥瓶化肥袋少了,到生態美超市積分兌換物品的村民多了;中心村建起了污水處理廠,進行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利用;村民見縫插綠,美化家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村民們的環保意識也大大提升。
護綠更要生金。林業資源一直是華川村最引以為傲的自然稟賦。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華川村先行一步探索林業改革,被譽為“全國林長制改革策源地第一村”。
2017年,華川村深入推進林業精準扶貧和生態扶貧,種植油茶1500畝,林下經濟種植黃精7600多畝。這些舉措不僅發展壯大了生態林業,夯實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而且大大提升了全村森林覆蓋率,使之高于全縣10個百分點。
2018年,華川村積極爭取到省級森林村莊創建項目。在深入貫徹林長制的基礎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上下功夫,精心做好青山綠水文章,靠山發展、依林做文章,保護好山林和水環境,努力把林區變景區,做到不砍樹能致富。
吃上 “生態飯”
生態孕育好山水,青山綠水可生金。
去年8月24日,旌德縣廟首林場與司爾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簽下安徽省首筆林業碳匯交易,以14.57萬元出售林場3036噸二氧化碳排放權。同年12月30日,該林場又向當地兩家石材企業出售了7275噸二氧化碳排放權。
從留住一片林子,到綠色產業蓬勃發展,再到空氣可以賣錢……在廟首林場工作30多年的場長姜育龍,親眼見證了林場的變遷,真切感受到“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理念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
“以前是‘砍樹賣木材’,現在是‘種樹賣空氣’?!苯埜嬖V記者,所謂林業碳匯,就是通過市場化手段參與林業資源交易,從而產生額外的經濟價值。在林業碳匯交易中,企業是排碳方,屬于買方;林場是固碳方,屬于賣方。
“碳匯交易在安徽還處于起步期,我們林場也在慢慢探索?!苯堈f,作為“全國十佳國有林場”,廟首林場的活立木蓄積量達35.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1.4%,林木綠化率91.8%。樹木固碳能力正處于高峰期,因此林業碳匯交易前景可觀。
倚綠生金,以景換銀。2017年,旌德縣率先在全省縣級層面探路林長制改革,讓97.7萬畝林海轉化成綠色發展、富民惠民的生態財富,至此,村民們吃上了“生態飯”。
去年8月份,旌陽鎮柳溪村創新成立安徽省首家“兩山銀行”,頒發了全國首本《生態資源受益權證》。截至目前,旌德縣共有10個村試點運行“兩山銀行”,共核發《生態資源受益權證》2421戶,實施股份制經營林地面積1.8萬畝,入股農戶受益金額576.83萬元。
逐“綠”征程不止步。今年以來,旌德縣扎實開展各類環保專項行動,加大環境執法及處罰力度,繪就美麗山城畫卷。截至11月28日,旌德縣PM2.5平均濃度為18.0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2%。根據1-11月份監測數據,地表水國控斷面及市控斷面均達到Ⅱ類水質目標要求。(全媒體記者 蔣華)
刷新